循环在临床牙周病学规培教学中的应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在认定的培训基地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口腔专业技能,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过程[1]。PDCA循环模式是一个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该程序是按照制定计划(plan)、实施计划(do)、回顾检查(check)、反馈提高(action)的顺序循环往复运行。PDCA是一个注重过程管理的实施方案,在不断检查、反馈与改进过程中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2]。牙周病学是一门临床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本研究将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PDCA循环模式相结合,应用于牙周病学规培临床实践中,现对临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结合牙周科的学科特点,对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受训人员临床牙周病学的的教学方法加以探讨,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烟台市口腔医院2016级非牙周专业口腔内科学及口腔全科规培生3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实验材料:牙周病仿真模型,石膏模型,Gracy刮治器,视频直播设备等。
1.2 研究方法
1.2.1 PDCA循环教学模式
P:制定计划,首先由规培教学小组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规培教学的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确定带教老师、规定带教方式、确定带教内容安排、落实考核评分细则等。牙周科首轮规范化总体培训时间为4个月,流程采用理论学习、模型训练、临床实践、病例展评四个部分组成。教学任务以1周为一个时间段,确定每个时间段的教学内容。1~2时间段复习临床牙周病学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完成牙周检查、牙周洁治及龈下刮治的模型训练。第3~7时间段规范掌握常见牙周疾病的检查、龈上洁治的基本操作。第8-12时间段规范掌握常见牙周疾病的龈下刮治等临床操作,熟悉翻瓣术、牙冠延长术等手术流程。第13~16时间段规范掌握常见牙周疾病的龈下刮治、牙周翻瓣术、牙冠延长术等临床操作。
D:实施计划,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每2人1组,由1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带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在生产实习的每一周,对学生的临床实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下一周的规培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临床能力,行个性化方案拟订。每一周内的规培工作按照PDCA实行计划、执行、检查、反馈与处理这4个步骤,进行小循环。
C:检查计划执行效果。通过理论及临床技能考核、病例总结等方式,将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认真检查计划的执行结果。
A:反馈处理,通过定时召开教学反馈会议、实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学生与带教老师沟通,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修正教学计划。
1.2.2 规培效果评价
本次轮转结束后,对所有规培生统一进行规培效果评价,以理论闭卷考试、临床操作考核、问卷调查反馈和典型病例汇报等方式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规培学习效果评价:
规培医师对规培学习效果评价共分为操作考核评分(40%)、闭卷理论试题(30%)和病例展评(30%)三部分。最终所得分数按照高低可分为优秀(>90)、良好(80~90)、合格(60~80)、不合格(<60)。
①理论考核分别以牙周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及牙周基础治疗规范化操作内容两方面内容来进行考核,每方面15道题,每题1分。
②操作考核实行评委老师打分制,2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对考生实行现场考核,考核项目为口内1个分区的龈下刮治,对接诊流程及临床技能操作各项技能进行综合考核,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考核采用的标准见《口腔医学实验教程》[3]。
③病例展评为规培生在规培期间作为主诊医师治疗的牙周病基础治疗病例,实行统一PPT汇报,带教老师作为评委统一打分的形式。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完整性、诊疗标准化、诊疗效果、文献讨论、汇报技巧等内容。
(2)学生对规培计划的评价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涉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师生之间的互助性等5 项(表2),采取10分制,0~5分表示不满意,6~8分表示满意,9~10分表示很满意。
(3)学生对规培效果的评价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临床牙周病学规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共涉及对临床牙周病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加强、是否提高对牙周病学的学习兴趣、该学科的学习效率是否提高、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是否提高、 是否肯定这种规培模式、是否有必要继续采用此种规培方式等 6 项内容(表3)[14]。
上一篇:联合教学法在牙周实验教学及见习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